离开“公司A” 寒武纪的AI芯片梦是不是要醒了

作者:贾桂鹏 来源:原创 2020-05-12

  近日,在接受问询27日天之后,寒武纪在5月7日晚间,向大众披露了首轮审核问询和相关回复,从此次的披露来看,上交所的问题十分犀利,他们一共提出了6大类20个相关问题,其中涉及到寒武纪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核心技术、营收等等。

  而在被问到市场前景时,这家被估值达到280亿人民币的独角兽好像对未来的盈利信心不足。从招股书上显示,寒武纪在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里,营收增幅非常明显,但亏损却一年比一年更多。

  如果说目前不能盈利对于寒武纪来说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那么,在招股书上那个神秘“公司A”的离开,则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寒武纪的崛起和“公司A”的离去

  在寒武纪此前提交的招股书上曾披露,从2017年至2019年,公司IP授权业务占据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8.95%、99.69%、15.49%,这主要收入来源于寒武纪1A和1H两款产品。我们发现,在2019年,寒武纪IP授权业务占比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

  

  而且我们从招股书上还发现,有一个“公司A”备受关注,因为他是寒武纪IP授权业务最大的客户。而这个神秘的“公司A”到底是谁呢?带着这些问题,不妨我们先从寒武纪的崛起来看一看。

  大多数人对寒武纪熟识应该是华为在2017年发布“麒麟970”处理器时,里面集成了寒武纪的AI模块“寒武纪1A”,而此次与华为的合作之后,两家的关系迅速升温,寒武纪继续在2018年提供自家的AI芯片给华为打造“麒麟980”芯片,而华为几乎承包了寒武纪的全年的营收。

  但是,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10月,华为发布自研AI芯片“昇腾910”、“昇腾310”,在2019年华为发布“麒麟990”芯片时,已经采用了基于自主研发的架构达芬奇NPU,至此也结束了与寒武纪短暂的合作。

  这样来看,答案呼之欲出,神秘的“公司A”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华为海思,而对于“公司A”的离开,双方分开的理由有很多版本,但是,事实已经造成,不可更改。寒武纪在回复问询时表示,短期内难以拓展一家在采购规模上足以替代公司A的客户。

  还不仅如此,目前华为海思也拥有包括终端智能芯片、云端智能芯片、边缘端智能芯片的完整产品线,这也正是寒武纪主要的研发领域,从合作伙伴变竞争对手,而且对手还是华为,寒武纪的未来不禁让人担忧。

  水逆的寒武纪还能否撑起280亿市值

  此前,寒武纪在向上交所提交招股书,计划在科创板发行4010万股,募集至少约28亿元人民币,而从其公开的发行股份占比来看,寒武纪给自己开出的估值达到28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已经接近计划在港股上市的旷视科技。

  但是,对于AI公司来说,现在绝不是上市的好时机,因为此前AI公司已经推高了一级市场的估值,资本市场银根紧缩,此前美国AI明星企业Wave Computing目前已经申请破产,备受资本追捧的商汤科技也面临着资金链紧缺问题。而离开了华为的寒武纪,如果还想撑起280亿的估值,需要找到另外的发展途径。

  其实,目前寒武纪在一级市场上已经拿到了六轮融资,其中不乏阿里、联想创投、中信证券等等企业机构,他们看好的是在寒武纪起步时,全球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但是,几年过去了,虽然寒武纪的估值一直在上升,不过,相较于芯片行业的传统巨头来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这也是华为采用自研芯片的原因之一。而之后寒武纪如果想进一步发展下去,更深度的研发必不可少,但这要烧更多的钱。

  我们看到,寒武纪确实也在未来几年中会推出几款产品,在他们的招股书上显示,寒武纪新一代7nm云端智能芯片思元290预计将会在2021年形成规模化量产,而边缘智能芯片思元220及相关加速卡会在2020年实现量产,在未来三年里,他们还将会有其他5-6款芯片产品需要进行研发投入,他们初步估计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除了募集资金外,还需要30-36亿元资金投入。芯片行业一直以来就是个烧钱的行业,而科技圈向来善变,企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压力,现在对于陈天石和他的寒武纪来说,解决资金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在2017年,寒武纪曾经提出过一个未来三年占领10亿智能AI终端,占领中国云端高性能芯片三分之一市场份额的发展计划,但是,目前来看,三年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寒武纪似乎并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其实,遇见困境的又岂止是寒武纪,又有哪个主打AI的独角兽现在好过呢。

  AI独角兽们进入寒冬?

  在2019年就是常听到AI公司不断裁员的消息,2020年在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下,整个AI产业出现的裂缝也不断扩大。

  在《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里面显示,资本对于AI行业热潮正在逐渐回归常态,据了解,2019年前三季度AI行业总体融资规模为577亿元,而2018年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189亿元,有投资机构预测,在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预计融资规模可能比2019年还要缩水。

  其实,在AI行业看似繁荣的背后是稍有差池就会陨落的危险,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Wave Computing一样,他曾经被认为能挑战英特尔和英伟达,在这个寒冬中也进入到申请破产保护境地。

  再看看国内的AI企业,旷视科技在2019年8月向港交所提出招股书之后,一直没有的得到积极的回复,到2020年2月25日,资料显示旷视科技IPO的进程已经“失效”。商汤科技2018年9月获得C+轮融资之后,就好像消失一样,近日他们也透露自己的上市计划目前还遥遥无期。

  仅仅在5年前,那时候的AI企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常常能在商业计划书里面或从业者口中听到“中国英特尔、代替英伟达”等等口号。

  2015年,国内拥有736家芯片设计企业,仅仅一年之后,已经翻倍至1362家,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寒武纪也是此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此外,地平线、云从科技、深鉴科技等等知名的AI企业在纷纷在2015年-2016年成立,他们创始人背景大多来自于中科大、清华等等高等学府,同时,他们还具备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历。

  几乎没有一个风口会短时间云集如此多的高端人才,但是,这时候也为他们潜在危机埋下了种子。

  因为相比于初出茅庐的创业者们,行业巨头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他们入场同时,也收割掉了创业者们手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2018年,华为正式推出自研AI芯片,让寒武纪陷入困境,同年ARM也宣布进入人工智能领域,人们发现拿ARM的core稍作修改就是一款AI芯片,这彻底让看似不可及的AI芯片门槛降到了最低。

  AI芯片发展多年,企业一旦没有技术壁垒,被摧毁可能只需一瞬的时间,而烧钱研发似乎也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案,但是独角兽们能承受得起无休止的烧钱吗?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写在最后

  其实看似这是一件关于寒武纪的事情,但折射出目前AI芯片市场的残酷,巨头入局,独角兽们不能支撑自己的高估值,而中小企业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根据机构预测,2018年-2025年,人工智能芯片市场将会从51亿美元,迅速增长至72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这证明着人工智能公司依旧会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但是,留给巨头以外的企业生存空间还有多少呢?

发布
X
第三方账号登录
  • 微博认证登录
  • QQ账号登录
  • 微信账号登录

企业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