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红人馆丨对话欧司朗陈俊义 百年德企如何抓住“新基建”红利

作者:贾桂鹏 来源:原创 2020-04-30

  提到德国慕尼黑,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啤酒?是足球?还是其他什么呢?

  笔者曾在著名的慕尼黑卡尔广场上看到一排字,据了解,这排字从1915年就被设立在此,上面写到“Hell Wie Der Lichte Tag,OSRAM”(亮如白昼),它不停歇的陪伴着熙熙攘攘人群,也见证着慕尼黑的历史变迁,而这就是德国著名照明品牌欧司朗设立的广告牌。

  在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现在,欧司朗已经成为了全球最知名的半导体产品制造商之一,不仅世界众多著名工程都选择了欧司朗照明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而且自动驾驶、智能手机、智慧城市、虚拟现实等等多个领域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欧司朗的身影。

  在中国,欧司朗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他们为武汉两江四岸、上海中心、苏州中环、雁栖湖、云南大理、贵阳双龙新区、奉化等等提供城市照明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他们也在关注着时下热门的“新基建”政策。

  这一次,比特网邀请到了欧司朗亚太区企业传播部总监陈俊义,让他给我们讲一件在“新基建”政策下欧司朗将会有什么动作,而拥有百年历史的他们,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取得突破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如何抓住“新基建”红利

  在国内,“新基建”是近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在“新基建”中只提到了快速建设5G基站、大数据中心、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的基础设施,但是,实际上它影响力之大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比如金融、交通、医疗、教育、娱乐、建筑、零售、电商等等,还不仅如此,在目前的疫情期间,“新基建”政策也将有效的在短期内抵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面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新基建”政策不仅仅助力国内企业,对于驻扎在中国的外企而言同样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欧司朗亚太区企业传播部总监陈俊义表示:“要抓住新基建的数字化红利,有两个“抓手“,一个是技术优势,二是持续创新能力。”

  就像陈俊义所说的一样,在一百多年的沉淀和积攒之后,欧司朗在光电领域已经积累了超过15100项专利,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加速自己的前进步伐,在2019年,欧司朗在研发方面的费用就高达4.18亿欧元,占据了总营收的10%。这也让我们看到一家巨头公司在创新方面的倔强和不妥协。

  此时,“新基建”的大船已正式起航,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是更进一步发展时机,对于外企而言同样如此,在“大航海时代”,我们来看看谁能用实打实的技术和创新来赢得“新基建”带来的巨大红利。

  欧司朗的中国策略

  1995年,欧司朗正式进驻中国,并把总部定在了佛山,也正是此时,拉开了他们在中国超过20年的辉煌,目前,他们在中国设有4个生产基地和5个研发中心,员工总数达到了近4千人,而拥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欧司朗,也为中国的基建提供了不少助力。

  去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大家都在感叹它的漂亮和设计难度,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欧司朗也是这个被英国《卫报》称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建筑的参与者之一。

  欧司朗为大兴国际机场打造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机场灯光设备,他们给航站楼的中厅提供了上千套灯具产品,全部采用DALI通信协议,与机场的KNX控制系统互联,从而使中厅照明系统融入整个建筑的电器系统,实现大范围的照明控制。欧司朗用灯光和智能,让这座“钢铁凤凰”展翅高飞的同时,散发出了最璀璨的光芒。

  还不仅如此,在疫情期间,欧司朗为武汉第一医院、武汉第四医院和武汉第五医院捐赠了紫外除菌灯具,别小看这个灯具,足量的紫外照射是目前已知能抑制新冠病毒最有效的手段,同时,紫外线除菌也是一种被国家认可且推荐的高水平除菌方式。

  欧司朗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穆兰德(Roland Mueller)表示,“我们持续关注疫情的发展和一线医院的抗疫需求,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驰援武汉,同时做好自身的防疫工作,时刻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期待抗疫大捷!”

  对于这家在中国扎根25年历史悠久的德国企业来说,他们对待中国的态度让我们了解到,这家百年企业是如何在纷乱的历史长河中做到屹立不倒。

  被收购的欧司朗能否继续闪耀

  2019年12月6日,奥地利传感器与芯片制造商艾迈斯(ams)半导体宣布,成功收购德国照明设备集团欧司朗,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收购案也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此次合并之后,双方协议对于欧司朗的员工和工厂做出了许多承诺,例如,员工将不会因为合并而导致裁员,保护期延长至2022年等。

  欧司朗的管理层认为,联合优势将会给他们带来很多机遇,对于光电半导体业务部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如此,与ams整合,无论对于传感和光电解决方案的创新上来说,还是对于进一步满足客户需要方面,都将让欧司朗受益。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ams连续收购了Heptagon、Princeton Optronics等等公司,以稳固他们在人脸识别传感器技术方面的优势,确保智能手机领域继续发展之外,ams还希望能在汽车产业有所突破,而汽车市场也正是欧司朗耕耘多年的成熟领域,两者合并之后预计将会在开支方面减少3亿欧元。

  目前,此次收购仍需要获得反垄断和外贸方面的审批,对于相关监管规定、法定流畅和组织协调的遵从,预计将会持续到2020年夏天。到2020年下半年,两家公司必要的整合措施才可以开始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场收购案对于欧司朗来说,如果能让他们再次登上光电领域顶点,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这家百年企业来说,我们期待他继续解锁光的无限可能。

  以下是对于欧司朗亚太区企业传播部总监陈俊义专访内容:

  比特网:在疫情期间,“新基建”迅速成为各界所关注的焦点,很大程度上被当做应对冲疫情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措施,各界对于新基建的理解和解读有些差别,您对新基建是怎么看的?

  陈俊义:“新基建”覆盖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覆盖金融、交通、安防、医疗、企业服务、教育、视频/娱乐、零售/电商、建筑等等广泛应用场景,政策力度大、市场前景巨大,在我看来,“新基建“的出台,既有短期内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的效果,又是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长远举措。

  短期内,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新基建“政策出台对提振经济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此次疫情也是社会经济的一次压力测试。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传统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结合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以 “数字基建 “为支柱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远看,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的必经之路。

  比特网:如何抓住新基建带来的数字化红利?需要哪些关键因素?

  陈俊义:“新基建“像是数字化”大航海时代“的潮流,在不同行业、不同赛道上,千帆竞发。要把握“新基建“带来的机遇,企业需要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在深刻理解生态圈与产业链的基础上,“深淘滩,低作堰”,充分发挥核心优势,做好产业分工,持续创新,坚持开放合作。

  对欧司朗而言,要抓住新基建的数字化红利,有两个“抓手“,一个是技术优势,二是持续创新能力。作为全球领先的光电高科技公司,欧司朗基于半导体技术,始终致力于探索光的无限可能。一百多年以来的技术沉淀与经验积累,以及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是我们的护城河。我们在光电领域积累了超过15,100项专利,照明领域专利数位居全球前列。每年我们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很大,去年,欧司朗研发费用达4.18亿欧元,占整体营收10%。

  在过去,欧司朗参与了不少传统基建项目的建设,比如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大型国家项目中提供了我们的照明解决方案。”新基建“浪潮下,将会有大量的新兴业场景与应用涌现。我们将充分发挥光电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丰富经验,与合作伙伴、客户一起,面对新兴的应用场景,提供优质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从照明,可视化,到传感、健康,我们的创新技术应用覆盖了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手机、建筑和城市中的智慧照明等应用场景,致力于改善人们的沟通、出行、工作和生活。

  比特网:贵公司如何在新基建浪潮中,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能力?

  陈俊义:我们是强大的赋能者,以“光“为载体,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企业赋予强大的感知、互联能力,提供智慧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神经网络,同时也是安全和健康的守护者。相比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具有速度更快、更高效率、更准确的特点。通过光电技术应用,可以说,在”新基建“过程中,我们不仅增强了”眼睛“,还增强了”心灵感应“。

  在“新基建“七大领域里面,最内核是为数字、信息经济技术支柱如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提供基础设施,在此过程中,实现互联是基础。欧司朗以光为基础的半导体、传感器等元器件,实现了人、车辆、建筑和工厂、交通与城市的互联互通,同时通过控制系统与智能平台,连接基础架构,标准化流程,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使现有基础架构适用于智能应用和工业4.0。

  例如,通过LiDAR激光雷达传感器,我们构建了人车互联的关键环节,能在行驶过程中实时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信息,监测行车周围环境,为实现自动驾驶打下基础。我们的传感技术能够实现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生命体征检测等应用,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防监控、健康生活、工业生产等领域也有大量的应用。

  “新基建“中很大部分是通过电子化、智能化手段,改造现有城市的传统基建设施,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项目。在基础设施中,安装的基座不仅提供照明,还为数字元件和传感器提供了空间,构成了平台控制建筑的基础。在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照明灯具是必备的,也是安装数量最多,辐射室内区域最为广泛的基础设施。如果以灯具作为基础节点来进行数字化元器件或感应器的布置,并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建筑内的其他系统实现互联,可以将作为基础设施的照明转化为物联网主干。使用智能灯具打造数字化天花板,打通多系统之间的互联将是实现合作增效的基础,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欧司朗的Encelium®、HubSense®等多款系统已经在这方面实现了应用。可以说,我们以“光”驱动物联网。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欧司朗的光电技术覆盖了智慧路灯杆、智慧道路、安防监控等应用场景,并且通过SYMPHO®City一体化智慧城市中央管理平台,可以对城市照明实行集中控制,对各区域照明系统分别进行统计,实现更高效,更节能的城市管理。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实现对城市安防、环境、能源和通讯的综合管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一体化智慧城市中央管理平台。

  比特网:在疫情期间,利用自己的新基建能力发挥了哪些价值,可以归结为几点?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分享?

  陈俊义:通过“光”,守护人们的健康,以及希望。

  疫情期间,欧司朗发起了“Unite With Light”的行动,用光点燃希望。在国内,很多城市点亮了地标建筑夜景灯光,共同为武汉加油,为战斗在防控战斗一线的战士们加油。欧司朗有幸通过光电技术与智能灯控系统,为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提供数字化照明方案,为人们鼓舞打气。比如,深圳向援鄂医务人员致敬的“深圳全城为最美逆行者亮灯”加油行动中,医护人员摘下口罩后的最美模样呈现在深圳中心区的灯光秀中,覆盖了包括香格里拉酒店、港中旅大厦、大中华广场以及市民中心、诺德大厦,经贸大厦,中洲大厦,皇庭大厦,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主要地标。

  四月初,武汉重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专题长江灯光秀开演,从长江大桥到长江二桥等横跨长江、汉江的七座桥梁,从沿江1000多栋建筑到25公里水岸线和城市天际线,欧司朗提供了灯具与系统解决方案所提供的照明和控制解决方案,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LED同步显示屏。灯光作为一个叙事的核心附和着节拍,通过混合光纤和4G网络解决方案与全部e:cue产品相连,并实现瞬间同步。

  此外,疫情期间,欧司朗及公司员工向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和武汉市第五医院等近十家医院捐赠了上千台专业的紫外除菌灯具,助力抗击疫情。这也是欧司朗一直以来致力的方向,通过光电技术,守护人们的健康,改善社会福祉。预计未来在医院、交通枢纽站、旅游景点、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紫外除菌灯具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不仅在紫外除菌灯方面,欧司朗通过光电传感技术,帮助人们实现精准的生命体征监测与生物特征识别,已经在智能手机、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实现大量应用,以实时检测健康情况。同时,在汽车领域,我们通过感应器件与半导体芯片,实现了车内防疲劳驾驶的探测、人脸识别、手势识别、防碰撞等等应用,保护人们的安全。

  比特网:很多企业都想要借“新基建”的东风,但是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您给企业哪些建议?

  陈俊义:应当意识到,“新基建”是全方位、多领域、多层面的政策举措,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拥而上。企业在参与“新基建”过程中,要保持定力,专注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与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新基建”大潮会产生大量新兴机遇。在此过程,很关键的一点,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将创新技术转化成商业化模式,创造价值。

  对欧司朗而言,我们会继续坚持光电高科技转型之路,专注光电领域,成为客户、合作伙伴的强力赋能者,在出行、互联、安全、健康等领域,为人们提供值得信赖的光电产品与解决方案。

  比特网:疫情过后,您觉得有哪些趋势是不可逆的?

  陈俊义:我认为有三方面趋势。第一,新一代技术应用落地速度加快。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看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患者追踪、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相信,随着“新基建”开展,新一代技术将会在更多行业领域、更多应用场景中落地,许多传统产业也会随着新一代技术应用实现产业升级。

  其次,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全球经济与产业链的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我相信,更紧密的开放与合作,促进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跨界合作也会越来越多。

  还有一点很重要,疫情之后,人们会更加重视健康与安全,在卫生防护、健康水平检测方面会投入更多关注。事实上,疫情也带动了UV深紫产业的增长。我相信,未来在健康照明、生命体征监测等领域,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布
X
第三方账号登录
  • 微博认证登录
  • QQ账号登录
  • 微信账号登录

企业俱乐部